陳永森畫作《向日葵》,油畫,60 X 72 cm,1983

台灣前輩畫家陳永森紀念畫展

氣韻森動─陳永森紀念展
 

日期:2008/9/27~2008/10/26 
地點:鳳甲美術館(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


◎ 邱斐顯    編輯

「氣韻森動─陳永森紀念展」,由財團法人吳三連獎基金會主辦、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協辦,於台北市鳳甲美術館展出。


台灣前輩藝術家陳永森,一生獲獎無數,卻因常年留駐日本之故,藝術成就較少為台灣人所知,而無法與他前後期畫家的如郭柏川、陳進、林玉山等人,在台灣畫壇享有等量齊觀的知名度。然而,陳永森在日本畫壇的傑出成就,正如同圍棋界的吳清源,棒壇的王貞治等人,是同列日本大師級地位的知名畫家。這可說是台灣畫壇的遺珠之憾。

今年適逢吳三連獎基金會成立三十週年,該基金會特與鳳甲美術館合作舉辦此展,精心挑選出陳永森油彩、膠彩、粉彩、書法等五十餘件精彩作品,讓台灣民眾有機會欣賞到這位被日本畫壇稱為「鬼才」及「萬能藝術家」的經典作品。


出身藝術世家的陳永森,1913年出生。在台南第二公學校就讀期間,由於生活環境讓他感染到一些美感經驗。公學校畢業後,考入私立長老教會中學(長榮中學的前身),受業於當時留日返台的廖繼春先生,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中學畢業之後,他參加第三回及第四回的台灣美術展覽會,獲得入選。原本他計畫畢業之後,到日本繼續求學,礙於家中的生計,只好靠著替人照相、畫像、畫刺繡稿、畫日傘等,作為個人維生與籌措到日本求學的學費。

後來他如願到了日本,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就學期間,受到吳三連的資助。吳三連不僅把家中最明亮的房間,讓給陳永森充作畫室,還提供他部份的學費。陳永森剛到日本時,有幸參加畫家李石樵所主持的鄉土懇親會,認識了在日本留學的李石樵、陳進等藝術前輩,同時也立下他個人繪畫的方向。

陳永森曾多次在台灣與日本兩地舉辦個展,並且多次入選日本藝術展覽會(特選1次、入選25次),甚至兩度得到日本畫壇的最高榮譽「白壽賞」。日本畫壇史上,過去這一獎項,從未有本國以外的人士獲得,陳永森是唯一一個非日籍的獲獎者。

陳永森於日展日本畫、油畫、雕塑、工藝、書法等五科計入選四十五次,尤其有一次五科同時入選之記錄。日本畫壇百年中,一人當選二科目者已屬空前。他的創作因而被稱為美苑中五朵奇花,創下前所未有的佳績,驚傳海內外。他獲頒白壽獎時,得到日本天皇之賜謁及嘉勉。




《座綠裸婦》,膠彩,106 x 84 cm,1956


此次展覽作品中,「綠色裸婦像」,曾遭其日本恩師兒玉希望的反對和謾罵,並在畫面上打了幾下,然後卸了下來。此一事件,當時引起日本NHK電視台的關注,後因日展審查會得知此事,強壓下影帶不得播放,事件才平息下來。另一幅作品「鶴苑」,曾在獲日展日本畫白壽賞(天皇獎)。




《鶴苑》,膠彩,195 x 135 cm,1955



陳永森在日本畫壇浸淫六十餘年,熱情創作始終不輟。他直取唐宋精髓,專擅丹青赭黃礦材顏料,靈巧運用西方繪畫天然外光技法、揉合中國書法墨色重務線條,表現予油畫作品大膽、即興的狂放筆觸,膠彩畫作品精緻瑰麗,而水墨作品則帶文人風格。作家尹雪曼形容:「看陳永森的畫,就像看到多姿多彩的人生。」





《鴻門會京劇》,粉彩,31 X 40 cm,1984



要補實近代台灣美術史,陳永森的畫藝才華絕無法忽視,他對藝術的熱情,正足以說明他那個年代的台灣藝術家,汲汲為台灣美術在海外爭光的傲氣風骨。

一方面,陳永森晚年健康欠佳之際,非常感念吳三連在旅日期間給他的支持與愛護;另一方面,吳三連獎基金會也多次拜訪陳永森及其家人,談到他在藝術創作的成就,以及對於台灣藝壇的貢獻,建議他將藝術成果運回台灣,留在故鄉的土地上。





《鍾馗嫁妹》,膠彩,85 x 145 cm,1975



陳永森幾經思索,並獲家人同意後,決定將其所有畫作由日本運回台灣,並捐贈於吳三連獎基金會。沒想到,這些畫作運回故鄉時,陳永森卻於1997年7月與世長辭。

透過「氣韻森動─陳永森紀念展」,我們可以看到這位藝壇前輩,在海外學習與創作的成果,也感受到本土藝術文化精神的展現。陳永森說過:「不管用什麼畫,也不管畫的是什麼,重要的是,每一幅畫都有我,這個我,就是自己的創造力和思想。」


(本文陳永森畫家作品圖片,由吳三連獎基金會提供) 


(本文轉載自中央社 http://www.cna.com.tw/cna/vistaphoto/exhibition.aspx?Artc_ID=1681&CatL_ID=K&CatM_ID=K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