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居禮的真實面貌
《偏執的天才--女人,科學家,居禮夫人》讀後感
文/邱斐顯
2011年3月中,日本福島發生九級強震,隨後又爆發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經過這些事件,我再度想起這本書裡,瑪麗.居禮的孫女海蓮娜.朗之萬-約里奧說過的一句話:「……這些文件經過七十五年仍有輻射……」。而2011年,是國際化學年,正好是女科學家瑪麗.居禮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00周年。重讀這本書,意義更加深遠。
瑪麗.居里 Marie Curie (照片引用自網路)
史料解禁 還原歷史真相
我喜歡閱讀瑪麗.居禮的傳記,從漫畫書、中文書,英文書,到電影,我至少看了五、六次。瑪麗.居禮一生的傳奇故事,永遠那麼動人。然而,《偏執的天才--女人,科學家,居禮夫人》,幾乎顛覆了過去我對瑪麗.居禮的刻板印象。
1937年,瑪麗.居禮的小女兒伊芙.拉伯依斯,曾經撰寫了她母親的傳記《居禮夫人》。此書出版後,曾獲國家圖書獎,並譯成三十二種語言,發行全世界。不過,自此之後,瑪麗.居禮的文件就被密封起來了。
2005年,作者芭芭拉.高史密斯根據許多豐富的資料,寫下《偏執的天才--女人,科學家,居禮夫人》。她筆下的瑪麗.居禮,有血有淚,有愛有恨,有悲傷憂鬱,有熱情執著,卻也偏執頑固。這本書忠實呈現一個「神話」背後的真相。建構這個「神話」的人,除了崇拜科學家的一般社會大眾之外,也包括瑪麗.居禮她自己。事隔數十年,唯有史料解禁,才能還原歷史真相。
二十世紀科學史上,瑪麗.居禮是一個劃時代的標竿人物。半個多世紀來,瑪麗.居禮和她的家人,先後獲得了四個諾貝爾獎。這樣精彩的家族獲獎記錄史,讓人望塵莫及。
1903年,瑪麗.居禮與她的丈夫皮耶.居禮,以及貝克勒爾因發現輻射,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這是她第一次獲獎。1911年,她獨力完成研究,分離出釙和鐳元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是她第二次獲獎。她的大女兒伊蓮娜與女婿約里奧,於193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65年,她的小女婿拉伯依斯則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傳記作家 用心考證研究
作者芭芭拉.高史密斯是美國作家、歷史學家、記者,著作甚豐,曾獲多數知名文學獎肯定。她關切人權和言論自由,且榮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傑出美國歷史女性紀念委員會成員。
這本書與過去的《瑪麗.居禮傳》大不相同,高史密斯引用很多「塵封已久」而且「取得不易」的史料,如手稿、信件、工作筆記、日記等。此外,瑪麗.居禮的第三代,海蓮娜.朗之萬-約里奧(瑪麗.居禮的孫女,也是傑出的科學家),則邀請高史密斯到法國索鎮的住所與她長談。
所謂「塵封已久」,因為在1990年中期,瑪麗.居禮的女兒伊芙、孫女海蓮娜及孫子皮耶.約里奧,決定將瑪麗.居禮發表的文章、日記和工作記事本捐給法國國家圖書館。但當海蓮娜隨口帶上一句話,「這些文件經過七十五年仍有輻射時」,圖書館人員就如臨大敵了。
後來,海蓮娜和巴黎大學奧塞分校的團隊,帶著蓋格計數器(用來偵測放射性粒子的儀器,為蓋格於1928年所發明),將居禮研究院的書籍和文件,依輻射量分成三個等級,輻射最強的拿到奧塞去除輻射,兩年之後才大功告成。雖然如此,文件上仍殘留微量輻射,如有研究人員要借閱這些資料,都必須事先簽下醫療同意書。這個規定,一直到1999年才廢止。
而「取得不易」則是指要取得居禮文件,需要先有介紹信。法國人偏好的習慣,是必須有手寫的介紹信。幸好,有普林斯頓頂尖的法國歷史學家達頓(Robert Darnton),以及紐約公共圖書館館長拉克(Paul LeClerc)的幫忙,他們親筆寫了介紹信,才能讓高史密斯接觸到這些重要文件。
獻身科學 真相顛覆神話
瑪麗.居禮一生的成就,不只是科學上的,也是女性主義的、愛國主義的,更是和平主義的。
她一生獲得很多「第一」的記錄:她是第一位得到法國索邦大學物理系學士的女性,也是索邦大學首次任命的女教授;她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並且二度得獎的女科學家;她也是法國家科學院兩百二十四年來首度提名的女院士。她過世後六十一年,1995年4月20日,受到法國總統密特朗肯定她的成就,而將她的骨灰至巴黎的先賢祠。她因而成為法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因自身成就,而下葬在先賢祠的女性(與她的夫婿皮耶.居禮的骨灰放在一起)。瑪麗.居禮原籍波蘭,當時波蘭總統華勒沙也應邀出席這次的移靈大典。
瑪麗.居禮的本名為瑪麗.斯克洛多斯基。她生於波蘭華沙,當時的波蘭為俄國所統治,從小父親就灌輸她對波蘭的民族意識。她一邊以俄文求學,一邊卻又私下教導波蘭文。1903年,她第一次與丈夫皮耶.居禮,以及亨利.貝克勒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獎時,因為她是女性而備受歧視,她只能坐在台下,看著丈夫上台領獎、致詞。1911年當她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獎時,又因與一位有婦之夫的科學家--保羅.朗之萬(皮耶.居禮的學生,也是一位物理學家。)有婚外情,而遭社會輿論大加韃伐。
這本書裡,道出瑪麗.居禮一生都在為女性主義而奮鬥。在她那個時代,男性得獎,理所當然,女性若能得獎,也無法上台接受頒獎;在她那個時代,一有婚外情,沒有人會刻意譴責男性,但是大多數人都譴責女性,即使科學界亦然。
輻射傷身 科學研究奪命
透過一些關鍵性的史料,瑪麗.居禮的神話逐一被解構。瑪麗.居禮傾全力研究的輻射物「鐳」,雖然對人類的貢獻非常大,卻也對她自己與家人的身體傷害極大。
有一天,皮耶.居禮走在路上,一輛馬車疾駛而來,他閃避不及,慘遭輾斃。那年是1906年,他四十九歲。作者芭芭拉.高史密斯經過查證瑪麗.居禮的手稿記錄,得知她先生過世之前,腿骨早已病變,常半夜劇痛,輾轉難眠,而且走路一瘸一拐,後人研究推論,可能是長期輻射,腿骨遭到破壞。輻射物「鐳」,可能就是致命殺手,可惜當時它的危害仍不為人知。
瑪麗.居禮為了科學研究,經年累月近距離接觸這些輻射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甚至冒著生命危險,載著「小居禮」(行動式 X 光設備)到處救治傷患,總共照了超過一百萬次的X光。
瑪麗.居禮六十七歲病逝。醫生說她能活到這個歲數,算是奇蹟,並判斷她的死因是「再生不良惡性貧血(白血病)……骨髓沒有反應,也許因為長期輻射而受損。」她的女兒伊蓮娜和女婿約里奧也因長期研究人造輻射,而分別死於五十九歲、五十八歲之齡。
瑪麗.居禮一家成就非凡,或許一般人會認為,她們母女之間的親子互動應該很親密,其實不然。瑪麗.居禮的兩個女兒(伊蓮娜和伊芙),擁有一對偏執於科學研究的雙親,她們的童年反而都是灰暗的、不快樂的,如果不是她們的祖父--皮耶的父親(尤金.居禮醫生)一直在旁協助的話,她們就跟孤兒沒兩樣。而這種情形,在皮耶.居禮過世後,更加明顯。她們從母親身上得到的母愛非常有限。
歷史真相不會貶抑瑪麗.居禮各方面的努力與成就,她的貢獻絕對值得世人肯定。但是當我們肯定瑪麗.居禮的成就時,卻不能盲目地把她一生的事蹟建構成一個女科學家的神話。這本書,足以提醒我們,人不可能十全十美,與其構築一個關於瑪麗.居禮的神話,不如正視真相,承認世間一切的成就必有其代價。
後記:
這本書的中文版於 2006 年出版,圖書館何時購入,我不得而知。當我2009 年 3 月從圖書館借出這本書時,我是第一個借閱的讀者。看完這本書,我感觸很深,2009 年 4 月,我寫下了這篇心得的草稿。但當時因忙於其他工作,我沒有立即整理這篇文章。
2011 年 3 月中,日本福島發生九級強震,隨後又爆發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這件大事,我再度想起這本書裡,瑪麗.居禮的孫女海蓮娜曾經說過的一句話:「……這些文件經過七十五年仍有輻射……」
2011 年 6 月,我再度到圖書館借出此書。沒想到,這兩年四個月中,完全沒有其他讀者來借這本書。我覺得這本好書值得推薦,因此,我決定把這篇讀後感重新整理,並發表出來。
作為一個傳記作家,Barbara Goldsmith 的寫作方式,以及她對史實考究的認真態度,都是值得我學習之處。我深信,唯有史料解禁,才能還原歷史真相。而2011 年,是國際化學年,正好是瑪麗.居禮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一百周年。重讀這本書,意義更加深遠。
附註:
書名/偏執的天才--女人,科學家,居禮夫人
作者/芭芭拉.高史密斯(Barbara Goldsmith)
譯者/方祖芳
出版者/時報文化出版
原文出版年代/2005年
中文出版年代/2006年1月
作者芭芭拉.高史密斯(Barbara Goldsmith)網站:
http://www.barbaragoldsmith.com/obsessive_genius__the_inner_world_of_marie_curie_37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