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藝文資訊專欄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Taiwan Musical “April Rain” 2010 Performance Tour

(「四月望雨」音樂劇)

Date: 2010 May 7th~ May 9th

Time: May 7th (Friday) 19:30 p.m.

      May 8th (Saturday) 14:30 p.m.

      May 8th (Saturday) 19:30 p.m.

      May 9th (Saturday) 14:30 p.m.

      May 9th (Saturday) 19:30 p.m.

Venue: National Theater (CKS Cultural Center in Taipei )


EditiorFelicity Fei-Hsien Chiu(邱斐顯)

Revised by Peggy Carr 


A note about Taiwan musical “April Rain”

The musical “April Rain” is the first Taiwanese musical to recall a long-gone and almost forgotten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an era of blood, dreams, hopes, sweat and tears that comes alive through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great Taiwanese composer Deng Yu-Shian(鄧雨賢).

This musical was named April Rain(四月望雨)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irst Chinese character of four pieces of Deng’s famous works -- “Love Song of Four Seasons”(四季紅), “Sorrow in a Moonlit Night(月夜愁), “Longing for the Spring Breeze”(望春風), and “Flowers in a Rainy Night”(雨夜花).

Blending Deng Yu-Shian’s own musical legacy with new pieces composed especially for this musical, “April Rain” tries to create a mesmerizing mixture of old and new styles.

“April Rain” was designed to be performed in four languages, namely Holo, Hakka, Japanese and Chinese. It premiered in June 2007 and will be staged a third time from June to August 2008. According to Yang Chung-Heng(楊忠衡), artistic supervisor of All Music Theater, it was the first Taiwanese Musical in Taiwan and in history. He said he hoped that April Rain” would herald a new era for musicals and theater performances in Taiwan.

 

A note on Deng Yu-Shian (鄧雨賢)

The great Taiwanese composer Deng Yu-Shian, the “Father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Music”, wrote his famous folk melodies several decades ago, but much of his music is still very popular today.


From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please check the following link. http://www.wretch.cc/blog/phesha0822/13638627  


On November 29, 2002, in a memorable concert in Taipei , Placido Domingo, a world-renowned operatic tenor, sang "Flowers in the Rainy Night” in Taiwanese with the well-known Taiwanese female singer Chiang Hui. This particular work has acquired the status of a musical centerpiece at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vents in Taiwan .


A note on Yang Chung-Heng(楊忠衡), playwright and artistic supervisor

Yang Chung-Heng, born in 1963, is currently the editor-in-chief of Allmusic Publishing Company and art director of Allmusic Theatre. Yang has held a number of positions in several organizations, listed in chronological order: vice editor-in-chief at “Audio Art”, “Music Shopper” and “Art China” magazine; journalist at “China Times”, founder and editor-in-chief of “All Music” magazine, musical director of “All Music Records;” and executive director of “Poco-a-Poco Music Education Foundation”.

Yang is a prolific writer. He has written and translated several books and his music critiques and columns appear frequently in numerous journals. He is also a record producer, and won the National Golden Melody Award in 1999 for Best Producer of a Classical Music Recording.

Yang is often invited to serve as a judge in many competitions and appraisal meetings. He started his stage career in 2003 as a playwright and an artistic director of Chinese musicals. His musical works include “Butterfly Loves” (2003), “Song of Love—Story of Madam Chiang Kai-Shek” (2006), “April Rain” (2007), “Immortal Homeland” (2008).

The members of “April Rain” are as follows:


Chiang Yi-Jui(江翊睿)who graduated from the School of Medicine at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and despite his parents’ objections, immersed himself in artistic performances after he graduated. He plays “Deng Yu-Shian” in this musical.

Hung Jui-Hsiang(洪瑞襄)is an experienced actress who is equally at home in Hakka musicals and Taiwanese Operas. She plays the female singer Chun-Chun.

Cheng Po-Jen(程伯仁), a graduate of the Department of Da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plays Deng Yu-Shian’s good friend Chen Chun-Yu.

Chang Shih-Pei(張世珮), who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Music,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as a vocal music major, is a piano teacher in real life. She plays Deng’s wife in the musical.

Chen Ho-Chia(陳何家), a music lover, successful entrepreneur and president of Shin Shin Natural Gas Company, plays the Japanese柏野正次郎 who was in charge of Columbia Music Entertainment, Incorporated.

Shih Ying-Ying(史茵茵)earned a B.A. from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an M.A.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 This is her first role in “April Rain.” She plays a female singer Ai-Ai, a good friend of Chun-Chun’s.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aiwan Musical “April Rain”, please check the official Web site http://aprilrain.allmusic-mag.net/

Photo courtesy of Deng Tai-Chao, Yang Chung-Heng and All Music Theater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黑鬚馬偕】:全球第一部台英雙語大型歌劇  
200811月 
台灣首演 



 
編輯/邱斐顯(前中央社網路編輯)

 

全球第一部以台/英語演唱的大型歌劇《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於2008年1127日到1130日,在國家戲劇院舉行世界首演。

 

十年前,1998年,作曲家金希文就曾構想以馬偕故事為本,希望進行歌劇創作,但因經費短缺,理想一時無法實現。2003年,歌劇《黑鬚馬偕》獲得文建會委託創作,金希文開始譜曲。2004年,歌劇《黑鬚馬偕》創作完成,三幕七節的巨量音符,已完整地陳列在樂譜上。2007年,兩廳院規劃「年度旗艦節目」,歌劇《黑鬚馬偕》雀屏中選。2008年初,跨國製作團隊成型,演出角色確定,開始練唱。



2008年,兩廳院為了將台灣優秀的藝術創作推向國際舞台,特別精心籌劃,邀請享譽法國的德籍歌劇導演盧卡斯.漢伯斯 ( Lukas Hemleb)、國家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簡文彬帶領國家交響樂團,以及歐美亞三地頂尖歌劇人才,跨國製作全球第一部以台/英語演唱的三幕歌劇《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經過數月的排演練習,團隊默契的培養,在悠揚的樂聲,動人的情節,及堅強的歌劇演員陣容下,這部由台灣人製作,深具國際歌劇水準與台灣歷史意義的大型歌劇,即將呈現在舞台。兩廳院也期望經由這樣的努力,能將這部台灣人自製的大型歌劇,推進全球的歌劇版圖。

 

馬偕 ( George Leslie Mackay )人稱「偕牧師」、「黑鬚番」,一位留著濃密黑鬍子、誓言「不在基督之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的加拿大青年,在上帝牽引下,於187239日抵達淡水。他以淡水為家,與放牛牧童學習台語,娶台灣女子張聰明為妻,走進平埔族村落,深入熟番地界,創立北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興建淡水馬偕醫館,成立牛津學堂,以及台灣第一間女子學校淡水女學堂」。他帶領門徒爬到觀音山的頂端高唱詩篇,感受上帝在自然萬物界中的信息;面對中法戰爭提供給外國人先行逃命機會時,他選擇留下和台灣人民生死與共。



 

馬偕的足跡遍及大半個台灣島嶼,不僅在台設立教會六十間,施洗信徒達三千餘人,而且他行醫濟世,總共拔了兩萬一千顆牙齒,治癒了無數人的瘧疾症狀,並為台灣保留了當時珍貴的人文地理紀錄。他於1901年去世,埋骨淡水。

 

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兼《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編劇邱瑗表示,她將馬偕故事聚焦在四大部分,包括馬偕來台緣起、融入台灣社會的過程、融入過程的衝突,以及馬偕對台灣的影響。本齣歌劇中,台語對白、唱詞的編寫,則由資深劇作家施如芳負責。藉著優美的台語唱詞,《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表達出馬偕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與對台灣人民的關懷。

 

而幫歌劇取名《黑鬚馬偕》的漢伯斯認為,馬偕愛上台灣的過程,也是發現台灣的過程,馬偕的事蹟不只是自我追尋的故事,更具有時代意義,反映台灣歷史軌跡,而《黑鬚馬偕》能以台語演唱,別具意義。

 

《黑鬚馬偕》作曲家金希文

 
 

金希文(Gordon G. W. Chin),1957出生於台灣雲林縣斗六鎮,中學時期隨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教授水上雄三習鋼琴,並經常擔任教會詩班之指揮。 在立定學習音樂的志向後,前往美國Biola University就讀,並在該校獲取鋼琴與作曲雙學位。後赴伊斯曼音樂院攻讀作曲、鋼琴、指揮,最後取得該校作曲博士學位。1991年開始擔任音契合唱管絃樂團指揮,並在1996年起開始擔任該團音樂總監,目前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及東吳大學音樂系,並且擔任日本Euodia交響樂團客席指揮。目前任教於台灣國立師範大學及東吳大學音樂系。

 

金希文的作品在國際樂壇上占一席之地,獨特的作曲風格更是深受肯定,是目前國際現代樂派相當重要的作曲家之一。金希文最擅長的表現方式,是將人聲與大型管絃樂做結合,其作品深受現代樂十二音列的影響,並經常大量使用打擊樂,嘗試不同音響效果的表現。


金希文除了熟稔近代西方的各種作曲技巧外,亦經常在作品中試圖結合自身的文化元素,或描寫宗教的情懷,或探索臺灣本土的人文風情。金希文常常藉其作品反映臺灣當代社會。如1990年為紀念六四天安門事件而作之「不是死亡,乃是真實的生命」合唱交響曲,2000年紀念臺灣九二一地震所作的「無言之歌」,還有「關懷臺灣系列組曲」等。目前錄音出版品,計有由音契合唱管絃樂團所出版的「痕跡」(包括交響曲第二號「痕跡」,清唱劇「回憶與盼望」等)、「留心」(曲目包括《為臺灣譜的緬懷曲》,該錄音並獲選為1999年金曲獎最佳古典專輯)、「青春之歌」(曲目包括「關懷臺灣系列組曲」等)、臺北打擊樂團出版的「起鼓」(曲目包括打擊樂四重奏「流蕩之星」)等。

 

此外,由美國知名Naxos唱片公司出版發行的金希文專輯(Gordon Shi-Wen Chin),內容包括小提琴與大提琴的雙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福爾摩沙的四季」等。這是台灣第一個作曲家被Naxos選入製作專輯的記錄。金希文的作品也曾多次在美國PBSKFACKFG、加拿大CBC、阿根廷CAMN、捷克國家廣播電臺等各大電臺播出,載譽國際。

 

《黑鬚馬偕》導演盧卡斯.漢柏斯


 

《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由旅法的德裔藝術家盧卡斯.漢柏斯 ( Lukas Hemleb ) 擔任導演,並負責舞台燈光設計。漢柏斯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於一九八零年代中期開始投入劇場生涯,並著力於當代音樂與歌劇製作。他對戲劇製作的熱愛,使他的足跡遍佈德國柏林、義大利、非洲喀麥隆與奈及利亞,以及法國巴黎。

 

在文化之都巴黎,漢柏斯以嚴苛的標準、堅持不同流俗的選擇、以及建立文字與音樂間的特殊連結而著名。法國與瑞士等許多劇院皆以實際行動支持他,其中最重要的,首推法蘭西劇院。漢柏斯是第一位以德國人的身份進入法蘭西劇院執導法國歌劇,在以自身傳統文化為榮的法國,這是莫大殊榮。2006年,漢柏斯曾與台灣的藝術表演團體「漢唐樂府」合作《洛神賦》,歐洲各國因此對漢伯斯佳評不斷。

 

這次,應邀執導《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漢柏斯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與心力,蒐集、研讀一切有關馬偕牧師的史料,並仔細研究當時台灣社會的樣貌。他與製作團隊舉行多次的製作會議,充分掌握每一個製作細節。漢柏斯甚至嚴格要求,所有參與此次製作及演出的人員,都必須親自到淡水,一訪當年馬偕的足跡。

 

《黑鬚馬偕》指揮簡文彬

 

簡文彬生於台北,國立藝專(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鍵盤組畢業、國立維也納音樂院(現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指揮碩士。1996年起擔任德國萊茵歌劇院〈Deutsche Oper am Rhien〉駐院指揮迄今。19973月簡文彬首度與國家交響樂團(NSO)合作演出,於19992001年獲邀擔任首席客座指揮,20012007年擔任音樂總監,卸任後再度受邀擔任2007/2008樂季首席客座指揮。

 

20012007年擔任NSO音樂總監期間,簡文彬以創新思維規劃樂季節目,每樂季推出《發現系列》定期音樂會、《歌劇系列》、《永遠的童話》等系列,成功擴展觀眾群,並積極委託國內作曲家創作,催生台灣交響樂新作品。2006年帶領NSO挑戰華格納全本歌劇《尼貝龍根指環》,創亞洲地區自製該劇首例,並獲得國際專業媒體大篇幅報導與佳評。2007年受太平洋音樂節之邀,率領NSO成功征戰札幌,是首支獲得該音樂節邀請之亞洲職業樂團。



《黑鬚馬偕》
重要角色簡介 



《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最重要的「馬偕」一角,由美籍男中音湯瑪士˙梅格蘭札( Thomas Meglioranza ) 飾演。梅格蘭札
剛獲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推崇為全美最傑出的青年男中音,是美國現今最被爭相邀請且最具特色的年輕聲樂家之一。波士頓環球報對他「獨特的音質與豐富熱情的聲音表情」讚譽有佳。劇中,梅格蘭札獨特的音質與演唱風格,完美無瑕地詮釋馬偕牧師與放牛牧童學台語時的幽默、宣教時「寧願燒盡,不願鏽腐」的堅毅、以及
隱藏在嚴肅黑鬍鬚背後濃厚的大愛。



「馬偕」之妻「張聰明」一角,由女高音陳美玲飾演。陳美玲,擔任國家交響樂團製作華格納歌劇《尼貝龍根指環》女主角;也曾多次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合作歌劇,飾演「波西米亞人」之Musetta、「女人皆如此」之Fiordiligi,以及「頑童與魔咒」之童話公主;2008年受邀台北歌劇劇場,飾演「依多美聶歐」之Elettra她多次獲得國際聲樂比賽獎項,並經常擔任歌劇要角,演出表現精湛,是台灣頗受矚目的女高音。



 

「馬偕」大弟子的「阿華」,由韓國男高音崔勝震 ( Seung-Jin Choi ) 飾演。崔勝震以充滿力量與美感音質橫掃歐洲歌劇,他持續十年以上的時間在全世界演唱歌劇,並參與世界知名大歌劇院的演出。崔勝震在國際舞台上,曾飾演過歌劇「茶花女」之 Alfredo,「馬克白」之Macduff 的角色,「波希米亞人」之 Rodolfo,「蝴蝶夫人」之 Pinkerton「梅菲斯特」(Mefistofele)之浮士德的角色等等,以英雄式的男高音唱腔,獲得極佳的風評。 

 

(圖片來源:國家戲劇院)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福爾摩沙合唱團參加西班牙第40屆TOLOSA合唱大賽


美麗的寶島 咱的歌-福爾摩沙 2008年系列音樂會

日期地點  2008年11月24日  國家音樂廳


引用網址:
http://beta.cna.com.tw/vistaphoto/exhibition.aspx?Artc_ID=1720&CatL_ID=K&CatM_ID=K01

福爾摩沙合唱團網站 http://www.formosasingers.com.tw/main.aspx


編輯/邱斐顯

福爾摩沙合唱團,為台灣最活躍的合唱團隊,由留美合唱指揮蘇慶俊教授,於1994年回國後創團並擔任藝術總監,以推廣優質台灣合唱音樂、追求精緻化合唱藝術為成立宗旨。

福爾摩沙合唱團致力於豐富台灣歌謠的內涵,將台灣近百年來,從傳統到現代的旋律,賦予新的聲音與生命力。2004年,福爾摩沙合唱團應客家文化委員會委託創作、出版「客家歌謠合唱曲譜」的CD與合唱譜集;這十餘張CD的創作成果,屢屢榮獲新聞局金曲獎肯定。

自2002年起,福爾摩沙合唱團連續七年獲選進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演藝團隊發展扶植計劃」,多次應邀於國內外藝術節表演,深獲好評。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地。2004年,應邀前往美國紐約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Alice Tully Hall演出,獲美國「關懷台灣基金會」(Taiwanese Care Incorporated)頒發「傑出藝術獎」。2005年8月,參加「第21屆寶塚國際室內合唱比賽」,榮獲混聲組金牌、男聲組金牌以及女聲組銀牌,同時應邀參加第七屆世界合唱節。2007年8月,受邀於日本「輕井澤合唱音樂節」(Karuizawa Choral Festival)演出,並擔任指揮大師班範唱團體。

2008年10月,福爾摩沙合唱團應邀參加歐洲六大賽之一的西班牙第 40屆TOLOSA合唱大賽(40th TOLOSA Choral Contest)。這是台灣合唱團體的一個極大殊榮。藉著這個文化交流場合,福爾摩沙合唱團把台灣優秀的合唱表演藝術呈現於國際舞台上。

保持多元的音樂風格,是福爾摩沙合唱團持續進步的動力。自1997年起,福爾摩沙合唱團陸續邀請國際知名音樂家合作演出,包括伯恩斯坦最為推崇的合唱大師 Joseph Flummerfelt、德國 Martin Behrmann、澳洲 Stephen Leek、瑞典 Gary Graden、美國 Martin Tel、日本松下耕及花岡由裕;除了音樂會的合作外,還曾委託松下耕、Stephen Leek和菲律賓的作曲家 Francisco F. Feliciano,為福爾摩沙合唱團量身改編多首台灣歌謠合唱曲。

自2006年起,該團舉辦「福爾摩沙合唱嘉年華」,邀請世界知名的合唱團體來台演出,增進和國際合唱樂壇的互動與學習,邀請的演出團體有澳洲Australian Voices、美國USC Thornton Chamber Choir、日本Brilliant Harmony、Vox Gaudiosa,以及Ensemble Evergreen等合唱團。甚具特色的演出和精緻的人聲,不僅開闊國人的合唱視野,更藉由合唱音樂拉近了台灣與世界的距離。

福爾摩沙合唱團,以既現代又古典的方式表現台灣歌謠,並專注於表演曲目深度與廣度的推展。台灣孩子唱台灣歌,不僅緣自台灣人於對土地的情感,也緣自於台灣人向世人宣示台灣文化的驕傲。

福爾摩沙合唱團的藝術總監暨指揮蘇慶俊,為台灣目前最活躍、最有影響力的合唱指揮之一。1981年,他畢業於文化大學音樂系,1993年畢業於美國西敏合唱學院(Westminster Choir College)合唱指揮研究所,師事 Dr. Joseph Flummerfelt。



  指揮蘇慶俊



自學生時代至留美期間,蘇慶俊的合唱團經歷包括:擔任「台北愛樂合唱團」助理指揮、副指揮;創立並擔任「台北愛樂牧歌合唱團」指揮;擔任「光武工專合唱團」、「德明商專合唱團」、「淡江大學合唱團」、「文化大學華岡合唱團」、「金穗合唱團」,以及紐約「聯聲合唱團」(Univoice Chorus)指揮等,因而逐漸累積他在合唱領域的歷練。

1994年返國後,蘇慶俊全力投入台灣合唱音樂的推廣工作,「台北男聲合唱團」(1994創立)、「福爾摩沙合唱團」(1994創立迄今)、「台北喜悅女聲合唱團」、「木樓合唱團」等國內知名合唱團體,皆在蘇慶俊指揮的嚴格要求下不斷進步。

蘇慶俊致力於台灣合唱音樂教育的紮根,2006年起,每年暑假舉辦「台灣青年合唱團音樂營暨巡迴音樂會」,2008年則成立「福爾摩沙青年合唱團」。

為了推廣台灣合唱音樂的理念,蘇慶俊長期邀請國內外音樂家,包括蕭泰然、駱維道、陳玫君等創作與發表合唱作品,也邀請一流編曲家,為台灣歌謠編曲,重新詮釋「台灣之聲」,十餘年來的努力耕耘,已出版百餘首混聲和同聲合唱曲譜。1998年,因其對台灣合唱音樂的推廣,獲美國「關懷台灣基金會」(Taiwanese Care Incorporated)頒發「台灣文化奉獻獎」。

2003年,蘇慶俊應邀擔任日本「第20屆寶塚國際室內合唱比賽」評審;2005年指揮「福爾摩沙合唱團」,參加日本「第21屆寶塚國際室內合唱比賽」,榮獲二金一銀佳績;2007年指揮「木樓合唱團」,參加日本「第22屆寶塚國際室內合唱比賽」,榮獲一金一銀佳績;2007年受邀前往馬來西亞吉隆坡,於「華人教會聯合聖歌隊」擔任合唱音樂講座講師及合唱指揮技巧指導;同年於日本「2007輕井澤合唱音樂節」開設指揮大師班,並將台灣優秀合唱作品介紹給與會的合唱團體與指揮家;2008年應美國舊金山「晶晶兒童合唱團音樂營」邀請,擔任客席指揮。

蘇慶俊目前任職於輔仁大學音樂系所。

鋼琴伴奏蔡昱姍,1985年赴美Interlochen Arts Academy 就讀,曾獲該校協奏曲大賽首獎。1986年獲St. Louis Conservatory of Music 獎學金專攻鋼琴演奏,在該校期間,曾獲美國密蘇里州音樂教師協會鋼琴比賽大學組首獎。1988年至Peabody 音樂學院攻讀鋼琴演奏學士及碩士,在校期間曾多次舉行個人獨奏會,擔任伴奏及歌劇二系鋼琴助理伴奏。在美師承 Ellen Mack、Jane Allen、Charles Asche。

蔡昱姍於1995年12月返台,之後,定期與國內外知名音樂家和音樂團體合作演出。1999年11月,首演蕭泰然合唱作品「玉山頌」。2000年,與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在『第十屆總統就職音樂會』中,合作演出「玉山頌」管弦樂版,擔任鋼琴獨奏;同年11月,首演蕭泰然清唱劇「浪子」。


 鋼琴伴奏蔡昱姍


蔡昱姍近年嘗試合唱編曲,她的風格多變化,並注重地域性,不僅保存原作精神,亦使合唱曲調更饒富趣味。她的作品如「花樹下」、「丟丟銅仔」、「快樂的牧場」等,不但膾炙人口,也逐漸成為國內合唱團的演出曲目。

蔡昱姍除擔任福爾摩沙合唱團鋼琴伴奏外,目前亦任教於台灣神學院、中正高中、三重高中、淡江中學等音樂班。

這場音樂會,將台灣於二十世紀的音樂年代,分為於日本殖民、國民黨戒嚴統治,及解除戒嚴等三大時期。音樂會的曲目分為三大部分:傳統民謠、早期創作歌謠及新台灣歌謠,這三大類歌謠各有特色,呈現出台灣文化不同的面貌。

其中新台灣歌謠部分,將演出蕭泰然、駱維道,及郭芝苑的作品。三位音樂家皆為台灣國寶級的詞曲創作者,其作品深刻地描繪出台灣這塊土地上不同的風貌,更是值得推薦。


福爾摩沙合唱團音樂會演出曲目如下:

主禱文 曲/蕭泰然
傷痕之歌 曲/蕭泰然
新編台語聖詩 編曲/蔡昱姍
在苺內有一蕊美花 曲/駱維道
新望春風 曲/駱維道
月光光 曲/郭芝苑
歹命子 曲/郭芝苑
熱情的夜蘭花 曲/郭芝苑
白蝴蝶 曲/郭芝苑
鬼湖之戀 魯凱族歌謠 編曲/蔡昱姍
獵人追逐 原住民歌謠 編曲/蔡昱姍
月光小夜曲 曲/古賀政男 詞/周藍萍 編曲/蔡昱姍
聽泉 詞曲/陳雲山 編曲/蔡昱姍
落水天 客家歌謠 編曲/松下耕
糖ㄅㄅ 詞曲/陳永淘 編曲/蔡昱姍
春水 詞曲/陳永淘 編曲/蔡昱姍
山頂的黑狗兄 日本曲 編曲/蔡昱姍
流浪到淡水 詞曲/陳明章 編曲/蔡昱姍
阿爸的心肝寶貝 詞/林良哲 曲/陳明章 編曲/蔡昱姍
向前走 詞曲/林強 編曲/蔡昱姍
天烏烏 台灣童謠 編曲/蔡昱姍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台灣之光,20F,壓克力顏料,2008。畫家林宗範作品)


跟著心去旅行─林宗範個展

日期:2008/10/1~ 2008/10/31 
地點:秋刀魚藝術中心 台北市基湖路1371 (堤頂大道二段路口,內湖科學園區


 
◎邱斐顯  編輯

畫家林宗範,1979年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復興商工廣告設計科及樹德大學室內設計系。由於父親是水墨畫家,林宗範從小跟著父親學習潑墨山水畫,且不斷吸取繪藝術的相關知識。他長期投身藝術創作,積極習畫,作品中洋溢著中國山水水墨畫法的基底,源自於父親的影響;而作品中營造出的空間感,則是因為學習多年的空間設計所致。



(寧夏,20F,壓克力顏料,2008。)


這次個展,林宗範以貓與狗做為創作的主軸,因為他認為,貓跟狗是最普遍也是最貼近人們生活的動物。他將貓與狗化身為普羅大眾的象徵,畫面中的貓與狗表情都是若有所思的感覺,有行走的姿態,也有停歇的感覺。他把現代人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融入個人創作中,藉由貓狗不斷行走的畫面,隱喻人類在人生的路途上,找尋真正的自己,與對未來生活的體悟。



(陽光午后,5F,壓克力顏料,2008。)




(兩小無猜,5F,壓克力顏料,2008。)



最近全球刮起一股「慢活主義」的新風潮,推行著慢食、慢工、慢性、慢療,和慢閒運動;主張以一種正常而平衡的速度生活著。心理醫生把追求慢活叫做「找到你心中的烏龜」(find your inner tortoise)。



(悠游,15F,壓克力顏料,2008。)


「慢活」並不是主張做每一件事都慢吞吞的,而是要脫離做為速度的奴隸,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自己也活得更美好。「慢」字主要是針對一切講速度的現代生活的反動;比較正確的慢活主張,應該是該快則快,能慢則慢,也就是以音樂家所謂的tempo giusto 以正確的速度來過生活。



(我的心遺落在愛情海,20F,壓克力顏料,2008。)




(夏日星空,5F,壓克力顏料,2008。)


慢活主義最重要的核心是建立一種歸屬感,增加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機會。大家太熱愛速度,執著於用最少的時間做最多的事,這樣的觀念已成了普世的價值,全人類沉溺在快速文化久矣,也為追求速度付出慘痛的代價。


這次林宗範的創作個展,刻意將色調柔和化,是希望觀賞者能以輕鬆無憂的心情,享受片刻的悠閒,放慢生活的步調,放空所有煩憂的生活瑣事,撫慰現代人匆忙與壓力下的心靈,跟著心去旅行吧!


 

(本文林宗範畫家作品圖片,由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相關網站請參考: http://www.fishart.com.tw/CurrentEvent.htm 
 

(本文轉載自中央社http://www.cna.com.tw/cna/vistaphoto/exhibition.aspx?Artc_ID=1689&CatL_ID=K&CatM_ID=K02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永森畫作《向日葵》,油畫,60 X 72 cm,1983

台灣前輩畫家陳永森紀念畫展

氣韻森動─陳永森紀念展
 

日期:2008/9/27~2008/10/26 
地點:鳳甲美術館(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


◎ 邱斐顯    編輯

「氣韻森動─陳永森紀念展」,由財團法人吳三連獎基金會主辦、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協辦,於台北市鳳甲美術館展出。


台灣前輩藝術家陳永森,一生獲獎無數,卻因常年留駐日本之故,藝術成就較少為台灣人所知,而無法與他前後期畫家的如郭柏川、陳進、林玉山等人,在台灣畫壇享有等量齊觀的知名度。然而,陳永森在日本畫壇的傑出成就,正如同圍棋界的吳清源,棒壇的王貞治等人,是同列日本大師級地位的知名畫家。這可說是台灣畫壇的遺珠之憾。

今年適逢吳三連獎基金會成立三十週年,該基金會特與鳳甲美術館合作舉辦此展,精心挑選出陳永森油彩、膠彩、粉彩、書法等五十餘件精彩作品,讓台灣民眾有機會欣賞到這位被日本畫壇稱為「鬼才」及「萬能藝術家」的經典作品。


出身藝術世家的陳永森,1913年出生。在台南第二公學校就讀期間,由於生活環境讓他感染到一些美感經驗。公學校畢業後,考入私立長老教會中學(長榮中學的前身),受業於當時留日返台的廖繼春先生,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中學畢業之後,他參加第三回及第四回的台灣美術展覽會,獲得入選。原本他計畫畢業之後,到日本繼續求學,礙於家中的生計,只好靠著替人照相、畫像、畫刺繡稿、畫日傘等,作為個人維生與籌措到日本求學的學費。

後來他如願到了日本,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就學期間,受到吳三連的資助。吳三連不僅把家中最明亮的房間,讓給陳永森充作畫室,還提供他部份的學費。陳永森剛到日本時,有幸參加畫家李石樵所主持的鄉土懇親會,認識了在日本留學的李石樵、陳進等藝術前輩,同時也立下他個人繪畫的方向。

陳永森曾多次在台灣與日本兩地舉辦個展,並且多次入選日本藝術展覽會(特選1次、入選25次),甚至兩度得到日本畫壇的最高榮譽「白壽賞」。日本畫壇史上,過去這一獎項,從未有本國以外的人士獲得,陳永森是唯一一個非日籍的獲獎者。

陳永森於日展日本畫、油畫、雕塑、工藝、書法等五科計入選四十五次,尤其有一次五科同時入選之記錄。日本畫壇百年中,一人當選二科目者已屬空前。他的創作因而被稱為美苑中五朵奇花,創下前所未有的佳績,驚傳海內外。他獲頒白壽獎時,得到日本天皇之賜謁及嘉勉。




《座綠裸婦》,膠彩,106 x 84 cm,1956


此次展覽作品中,「綠色裸婦像」,曾遭其日本恩師兒玉希望的反對和謾罵,並在畫面上打了幾下,然後卸了下來。此一事件,當時引起日本NHK電視台的關注,後因日展審查會得知此事,強壓下影帶不得播放,事件才平息下來。另一幅作品「鶴苑」,曾在獲日展日本畫白壽賞(天皇獎)。




《鶴苑》,膠彩,195 x 135 cm,1955



陳永森在日本畫壇浸淫六十餘年,熱情創作始終不輟。他直取唐宋精髓,專擅丹青赭黃礦材顏料,靈巧運用西方繪畫天然外光技法、揉合中國書法墨色重務線條,表現予油畫作品大膽、即興的狂放筆觸,膠彩畫作品精緻瑰麗,而水墨作品則帶文人風格。作家尹雪曼形容:「看陳永森的畫,就像看到多姿多彩的人生。」





《鴻門會京劇》,粉彩,31 X 40 cm,1984



要補實近代台灣美術史,陳永森的畫藝才華絕無法忽視,他對藝術的熱情,正足以說明他那個年代的台灣藝術家,汲汲為台灣美術在海外爭光的傲氣風骨。

一方面,陳永森晚年健康欠佳之際,非常感念吳三連在旅日期間給他的支持與愛護;另一方面,吳三連獎基金會也多次拜訪陳永森及其家人,談到他在藝術創作的成就,以及對於台灣藝壇的貢獻,建議他將藝術成果運回台灣,留在故鄉的土地上。





《鍾馗嫁妹》,膠彩,85 x 145 cm,1975



陳永森幾經思索,並獲家人同意後,決定將其所有畫作由日本運回台灣,並捐贈於吳三連獎基金會。沒想到,這些畫作運回故鄉時,陳永森卻於1997年7月與世長辭。

透過「氣韻森動─陳永森紀念展」,我們可以看到這位藝壇前輩,在海外學習與創作的成果,也感受到本土藝術文化精神的展現。陳永森說過:「不管用什麼畫,也不管畫的是什麼,重要的是,每一幅畫都有我,這個我,就是自己的創造力和思想。」


(本文陳永森畫家作品圖片,由吳三連獎基金會提供) 


(本文轉載自中央社 http://www.cna.com.tw/cna/vistaphoto/exhibition.aspx?Artc_ID=1681&CatL_ID=K&CatM_ID=K02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