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為台灣做一件事》自序
文/邱斐顯


出這本書是我多年來的夢想,今年我終於實現了,
我終於能出這本《想為台灣做一件事》,為台灣做一點事。


1992年,我走訪蘇格蘭。
我走在那塊土地上,深深感覺到蘇格蘭人民,
他們有自己的蘇格蘭風笛,
他們有自己的蘇格蘭短裙,
他們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意識與想法。
那段經歷,當時我寫了一篇《蘇格蘭風笛為誰響?》的散文,
我到了蘇格蘭,聽到他們追求的價值,
我希望台灣人民追求的價值,也能與別國人民分享。


但是,台灣人民追求的價值是什麼呢?
在藝術文化領域,
我看到了不少台灣藝文人士堅持理念、勤奮創作的身影。


本書分為三卷。
第一卷「為台灣做事工的人」,訪談的人物有三十多位,
他們長期為藝術、歷史、文學、戲劇、作曲、
繪畫、雕塑等不同藝文領域,詮釋了「台灣價值」。


這三十多位受訪者,有人在綠島坐了七年的政治獄,
出獄後憑著自己對研究台灣史的熱情,
出版了超過三十本以上的歷史書籍。
有人長期致力書寫台灣史,從他開始產生念頭,
直到【台灣史望春風】真正搬上螢光幕,
中間奮鬥努力了四年以上的時間。


有聲樂家因為拒演蔣介石,遭到學術上的政治打擊。
有作曲家嘔心瀝血創作了《二二八安魂曲》,卻只首演過一次。
有人創作一曲《我們都是一家人》,
卻在服役期間遭到約談,並送到岩灣管訓,
而三十年後,這首曲子不僅編入教科書,
甚至台海兩岸都耳熟能詳。


有人為了聯考,奮鬥了五年、七年,最後走出自己的風格。
有人夢想把小雕塑品「福爾摩沙」放大。
有人致力兒童劇的創作與展演。
有人罹癌仍從事月琴演唱,想以此鼓舞癌友。
有人在癌症病房內編寫歌子戲劇本,
有人抱病撐著劇團,希望台灣的歌子戲演出台灣的歷史。


有人不惜長途跋涉,上山教原住民木雕。
有人登百岳,彩繪玉山、奇萊山、大霸尖山等美景。
有人為台灣民主國的歷史刻版畫。
有人收拾畫筆,行醫濟世。
有人用詩,把台灣行銷國際。


有人耍弄布袋戲偶,演出歷史劇的政治戲碼。
有人投身記錄片拍攝,為弱勢人民代言。
有人為了台灣文化的傳承,致力出版事業,屢仆屢起。
有人為了記錄台灣民主運動,持續二十多年的街頭攝影。


還有諸多受訪者,本身故事之精彩,
使我無法三言兩語簡述了事。
他們的故事就完整地呈現在本書中。


這些受訪者,他們嚐過失敗,
他們也遭遇挫折或是重大打擊,
但是他們從失敗中站起來,
挫折造就了他們的成功。
他們的親身經歷,
這些失敗與成功的深刻體驗,
這些「個人奮鬥史」,
就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鏡的「台灣價值」。


2006年起,我就很想出書,
我想把這些台灣藝文人士專訪,集結成冊。
但是,這些年來,我捧著書稿,尋求出版機會,
卻四處碰壁,屢遭拒絕,或等了又等,沒有回音。


我的出書計劃一再延宕,
我的夢想也遲未實現。
再加上這四年多來,我因職場轉換,
時而參與網路編輯,
時而投入專欄寫作計劃,
時而投身教學工作,
出書計畫雖延遲,但我還是繼續寫下去。


從我開始訪談寫作,到有念頭想出書,其間與家人一再討論,
我的女兒佳盈曾經出其不意地對我說:
「媽媽,妳怎麼不把訪談之外的事情,也寫進去?
電影雖然好看,但是如果有幕後花絮,更棒!我更愛看。
這本書如果寫一寫訪談的幕後花絮,一定很特別喔。」


她愛看電影【歌劇魅影】,
她更愛看【歌劇魅影】的幕後花絮;
她愛看【神鬼奇航-加勒比海盜】,
她更愛看【神鬼奇航-加勒比海盜】的幕後花絮。
她一看再看這些幕後花絮,對這些電影的幕後製作,
編劇的功力,導演的用心,演員的努力,場景的安排……等細節,
她都能如數家珍,而且百看不厭。女兒的話給我不少創作的靈感。


於是,2006年到2010年訪談寫作期間,
這段採訪過程的心路歷程,我都記錄下來。
這就是我寫下「訪談心情燒錄」的由來,
我把這六萬多字文稿,放在本書第二卷。


本書第三卷「我的筆觸情深」,
內容包括我多年來所寫的散文及小說創作。
我的散文裡,記錄著許許多多對我有所啟發與影響的人,
包括我的父親,我的家人,政治前輩,
二十多年來的工作夥伴,以及我的所見所聞。


2010年6月,我們希望把「台灣價值」記錄下來、散播出去,
我們希望把堅持「台灣價值」理念的藝術家們的訪談錄集結成冊,
讓更多人了解這些前輩們在這數十年間,為台灣文化所做的一切努力。
因此,我與我的丈夫江蓋世長談,
我們決定尋求朋友共襄盛舉,以實現出書的夢想。
我們的心聲,終於得到迴響,有了朋友們的支持與鼓勵,
我們開始日以繼夜的進行編書的工作。


1997年12月起兩年內,我曾在台大醫院癌症病房,
接受一連串的血癌化療,捱過了那段死蔭的幽谷,
最後,因著醫療人員投注心力、家人親友的精神扶持,
我走出了醫院,癒後重生。


克服血癌之後,我常常在想,
「以我的微薄能力,我能為家人親友、為台灣社會做什麼?」


2010年11月,我終於能夠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書《想為台灣做一件事》。
好想為台灣做一點事,出版這本書,算是一個開始吧。
在此,我感謝那些數月來,
不斷與我書信往返、提供寶貴意見的藝文前輩們,
您們的鼓勵與指導,使我能日以繼夜的奮力向前,賣力筆耕。
我感謝那些支持我這項出書計劃的朋友們,
沒有您們的支持,一個捧著書稿四處碰壁的人,
勢必難以將文稿付印出版,實現多年的夢想。


我感謝我的家人親友,
在這幾年之間給我們的支持與鼓勵。
我感謝我的丈夫蓋世,
幸好有他一路扶持,
與從不間斷的精神鼓勵,
這本書才能展現在各位面前。
我也感謝我的女兒佳盈,
她一直給我不少新奇的寫作靈感,
使這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

邱斐顯於台北 2010年10 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6824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二二八的聯想    文/邱斐顯

 


【為愛朗讀-The Reader】劇中女主角漢娜,當年因為不識字,
為了謀求一份工作,進而加入了納粹的黨衛軍,參與「集中營」的管理工作。
希特勒戰敗之後,隨著要求嚴審當年配合執行勤務的相關人員,漢娜面臨審判的命運。



文/邱斐顯


經過數十年後,
每年的「二月二十八日」,
已成了「國定假日」,
年輕一輩的人,甚至也搞不清楚
為什麼「二月二十八日」要放假。
而當初努力爭取把「二二八事件」公諸於世的政黨
--民進黨,
此後除了每年的遊行紀念之外,
也沒有更進一步要求追查
當年參與整肅台灣人民的官員或是警員等的動作。
我不禁想起【為愛朗讀-The Reader】這部電影。


19872月,鄭南榕在他所辦的《自由時代》雜誌上,
不斷地談論「二二八事件」,
不斷地推動「二二八和平紀念日」,
不斷地在全台各地以「走上街頭」的方式,
讓這段被國民黨政權長期湮滅的史實,重新在台灣社會中浮現。

 

19876月,我大學畢業,走出校門,
我尋尋覓覓,想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正好前衛出版社在徵求《台灣新文化》雜誌編輯,
我寄出我的履歷表之後,
還十分擔心自己不知能否得到面試的機會,
畢竟我讀的是社會系,而不是與編輯採訪相關的科系。
與前衛出版社的社長林文欽面談之後,
我猜想,雖然在編採技巧上,我是門外漢,
但是我喜歡看書,也喜歡寫作,我應該會喜歡這份編輯工作。

 

不久,社方來電,我有機會可以試試這個編輯工作。

 

當時,前衛出版社的社址在天母,而我家在忠孝東路上,
每天光是通勤上下班,就要花去我兩個多小時的車程。
但是想到這份工作可以讓我讀書、讓我寫作,再遠的路程我也接受。

 

剛開始上班時,我不知道我究竟能做什麼?
社長告訴我,「我們還沒有找到總編輯,所以還無法進行編務。
妳可以先把出版社裡的書,或是前幾期的《台灣新文化》雜誌看一看。」
上班可以看書,這是多快活的事!

 

讀著讀著,當我讀到了早先幾期出刊的《台灣新文化》雜誌,
我才知道「二二八事件」的來龍去脈。
更讓我震驚的是,「二二八事件」台北市的出事地點,天馬茶房,
竟然就位於我的老家所在的巷子口附近。

 

我的老家在大稻埕,我出生時的舊家地址就在南京西路344巷上。
而法主公廟就位在南京西路
344巷口。
我讀國中之前,這條巷子一直是我的兒時嬉戲玩耍之地。
而我的童年記憶,只剩下廟會、每年農曆五月十三大拜拜、巷子裡搭起的戲棚,
以及戲棚上演出的歌仔戲、布袋戲。

我從來沒聽過什麼「二二八事件」。

 

我怎麼去想像?
那條我兒時玩耍嬉戲的巷弄,
那條我只知拜拜、廟會的巷弄,
那條常常上演我愛看的歌仔戲、布袋戲的巷弄,
就在這條巷弄的對街,
竟曾發生那麼驚天動地的血腥殺戮事件,
而在賣煙婦人林江邁被毆之後,
第一位在大稻埕不幸遭到槍殺的年輕人陳文溪,
算來也不過與我父親邱玉崑相近的年紀。

(關於邱玉崑,請參見:悲歡人生的31歲)
http://www.wretch.cc/blog/phesha0822/13822233


 

下班後,我把雜誌帶回家仔細閱讀,
我問起了父親:「怎麼你以前都沒告訴過我?」
父親對我解釋:「沒有人敢說呀!」
在那個噤若寒蟬的年代,
「二二八事件」不但是一個恐怖的屠殺事件,
也讓所有的台灣人嚇得集體禁聲不談。
父親說:「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只有十六、七歲而已。」

 

25年前,我開始接觸「二二八事件」的報導。
此後,關於「二二八事件」的學術研究報告陸續出籠,
要求公布「二二八事件」的真相,
要求紀念「二二八事件」的願望,
要求平反「二二八事件」的聲浪,
隨著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呼聲,不斷地往前推進。

 

經過數十年後,每年的「二月二十八日」,已成了「國定假日」,
年輕一輩的人,甚至也搞不清楚為什麼「二月二十八日」要放假。
而當初努力爭取把「二二八事件」公諸於世的政黨--民進黨,
此後除了每年的遊行紀念之外,
也沒有更進一步要求追查當年參與整肅台灣人民的官員或是警員等的動作。
我不禁想起【為愛朗讀】這部電影。

 

「由德國作家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原著《我願意為妳朗讀》小說所改編。15歲德國少年麥克和成熟女子漢娜(凱特.溫絲蕾)秘戀,發展出驚世駭俗並超越道德界線的禁忌愛情。他們耽溺性愛之餘,為漢娜朗讀小說變成倆人間最纏綿的心靈之交。但隱藏在這段愛情背後,卻是一個讓德國人永遠無法抹滅的歷史悲劇。戰後多年他們在法庭上不期相遇,法律見習生麥克發現了被審判的漢娜,這輩子引以為恥的最大秘密

 

(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helenna/archives/8592653.html

 

二次大戰期間,德國希特勒掌權,設立集中營,
對猶太民族實施殘酷的種族大屠殺。
【為愛朗讀】劇中女主角漢娜,當年因為不識字,
為了謀求一份工作,進而加入了納粹的黨衛軍,參與「集中營」的管理工作。
希特勒戰敗之後,隨著要求嚴審當年配合執行勤務的相關人員,漢娜面臨審判的命運。
我同情漢娜因無知而成了幫兇,在電影劇情裡,她也為當年的行為付出二十年的牢獄生涯。

 

看到這樣的劇情,我常常在想,台灣何時才能有個對「二二八事件」的審判呢?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的由來



圖片提供邱萬興
文字整理
邱斐顯(《綠色年代--台灣民主運動25年,1975~2000》執行編輯)

當你在放「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的假期時,
請想一想,
這是當年多少不幸的前輩犧牲生命,
多少不幸的家屬心頭至痛,
以及後來多少勇敢的前輩積極爭取而來的紀念。


1947年,全台爆發「二二八事件」。1949年國民黨全面撤退來台。
1950年代,蔣介石政權在台灣實施「白色恐怖」統治。
此後,沒有人敢再論及死傷慘重的「二二八事件」。

直到鄭南榕開始辦雜誌,
不斷碰觸「二二八事件」這個禁忌話題,
一再挖掘史實,「二二八事件」的神秘面紗才逐漸被揭露。







1987年2月4日,鄭南榕提出「二二八事件四十週年紀念」,
鄭南榕並與陳永興醫師、李勝雄律師發起「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
共十四個民間團體派代表參加。
鄭南榕擔任召集人,
會中提出要求公布真相、平反冤屈、撫慰死難家屬、
興建紀念碑和紀念館、定二二八為和平日等訴求,
並在全台舉辦演講會及遊行活動。

1987年2月14日,「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與謝長廷服務處
在台北市日新國小舉辦第一場「二二八事件四十週年紀念演講會」。






1987年2月26日,「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在嘉義市舉行遊行、祭拜活動。
下午三時,兩百多人在黨外嘉義聯誼會前整隊出發,遭到上千名憲警的圍堵。





鄭南榕(圖左)為紀念二二八和平日活動,與林宗正牧師(圖右)並肩走上街頭。

198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40週年紀念」在台北與高雄舉辦大型集會,
民進黨中央黨部在台北市永樂國小主辦「二二八和平日演講會」,
數萬民眾參與,會後遊行到淡水河十三號水門,舉行祭拜二二八冤死英魂之儀式。

1987年2月28日,宜蘭地區舉辦「二二八事件四十週年紀念」,
該日也是「林義雄母親與孿生女兒祖孫三人逝世七週年紀念」。

1987年3月7日,「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舉辦第一階段最後一場「二二八紀念說明會」,
於彰化縣政府廣場前集合,準備舉行遊行活動時,遭到數百名鎮暴部隊強力阻撓與壓制,
爆發激烈衝突,宣傳車被鎮暴部隊用警棍擊毀。

1995年2月28日,李登輝總統參加台北新公園二二八紀念碑落成典禮,
以國家元首身分,代表政府向二二八受難家屬表達歉意。

1997年2月23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二二八補償條例」,
明定2月28日為「和平紀念日」。

「二二八事件」經過了四十年,
才開始有人談論它。

經過了四十八年,
李登輝總統才以國家元首身分,
代表政府向二二八受難家屬表達歉意。

經過了五十年,
立法院才三讀通過「二二八補償條例」,
明定2月28日為「和平紀念日」。

當你在放「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的假期時,
請想一想,
這是當年多少不幸的前輩犧牲生命,
多少不幸的家屬心頭至痛,
以及後來多少勇敢的前輩積極爭取而來的紀念。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傳記人物參考書單

真理大學 通識教育

【人物寫作】講師邱斐顯

 

傳記人物參考書單

 《歐巴馬的夢想之路》 

Dream from My Father: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19768

作者:巴拉克.歐巴馬 Barack Obama

譯者:王輝耀.石冠蘭

出版: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8113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媒體研究相關的參考書單及網址

真理大學 人文與資訊學系
【媒體與溝通】講師邱斐顯


(一)、媒體研究相關的書籍:


《認識媒體:人的延伸》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1288

作者:麥克魯漢 Marshall McLuhan
譯者:鄭明萱
出版:貓頭鷹出版社
英文版首版1964年,再版:1994年,
中文版:2006年9月28日


《數位麥克魯漢》

Ditigal McLuhan: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24467

作者:保羅.李文森 Paul Levinson
英文版出版日期:1999年
中文版出版日期:2000年
出版:貓頭鷹出版社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邱斐顯《想為台灣做一件事》One Thing for Taiwan

   

 

邱斐顯著《想為台灣做一件事》本書內容影音檔


作者邱斐顯女士與其先生江蓋世,自
2006年來,兩人共同策劃,由邱斐顯執筆,進行這項《想為台灣做一件事》的長期寫作計畫。

 

邱斐顯寫下了台灣藝文人士堅持創作的理念與身影,以及她個人從事文學創作的心路歷程。2010116日,由前衛出版社出版發行。

   

《想為台灣做一件事》,訪談報導三十多位台灣藝術文化人士。他們以台灣文化為主體,透過藝術創作或表演、歷史研究、詩文創作…

 

等形式,展現他們對台灣價值的認同與堅持。作者邱斐顯也在本書裡,披露她長期從事文學創作的心路歷程。

 

  請參考相關連結:

《想為台灣做一件事》(前衛出版社)

http://www.avanguard.com.tw/ch/CH1/1838/MD/MD0000001838001651.html

 

 

《想為台灣做一件事》(博客來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6824        

江蓋世寫作計畫」,需要您的贊助支持!

請點擊圖片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瑪麗.居禮的真實面貌

《偏執的天才--女人,科學家,居禮夫人》讀後感 

文/邱斐顯

20113月中,日本福島發生九級強震,隨後又爆發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經過這些事件,我再度想起這本書裡,瑪麗.居禮的孫女海蓮娜.朗之萬-約里奧說過的一句話:「……這些文件經過七十五年仍有輻射……」。而2011年,是國際化學年,正好是女科學家瑪麗.居禮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00周年。重讀這本書,意義更加深遠。


瑪麗.居里 Marie Curie (照片引用自網路)

史料解禁  還原歷史真相

我喜歡閱讀瑪麗.居禮的傳記,從漫畫書、中文書,英文書,到電影,我至少看了五、六次。瑪麗.居禮一生的傳奇故事,永遠那麼動人。然而,偏執的天才--女人,科學家,居禮夫人》,幾乎顛覆了過去我對瑪麗.居禮的刻板印象。

1937年,瑪麗.居禮的小女兒伊芙.拉伯依斯,曾經撰寫了她母親的傳記《居禮夫人》。此書出版後,曾獲國家圖書獎,並譯成三十二種語言,發行全世界。不過,自此之後,瑪麗.居禮的文件就被密封起來了。

2005年,作者芭芭拉.高史密斯根據許多豐富的資料,寫下《偏執的天才--女人,科學家,居禮夫人》。她筆下的瑪麗.居禮有血有淚,有愛有恨,有悲傷憂鬱,有熱情執著,卻也偏執頑固。這本書忠實呈現一個「神話」背後的真相。建構這個「神話」的人,除了崇拜科學家的一般社會大眾之外,也包括瑪麗.居禮她自己。事隔數十年,唯有史料解禁,才能還原歷史真相。

二十世紀科學史上,瑪麗.居禮是一個劃時代的標竿人物。半個多世紀來,瑪麗.居禮和她的家人,先後獲得了四個諾貝爾獎。這樣精彩的家族獲獎記錄史,讓人望塵莫及。

1903年,瑪麗.居禮與她的丈夫皮耶.居禮,以及貝克勒爾因發現輻射,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這是她第一次獲獎。1911年,她獨力完成研究,分離出釙和鐳元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是她第二次獲獎。她的大女兒伊蓮娜與女婿約里奧,於193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65年,她的小女婿拉伯依斯則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傳記作家  用心考證研究

作者芭芭拉.高史密斯是美國作家、歷史學家、記者,著作甚豐,曾獲多數知名文學獎肯定。她關切人權和言論自由,且榮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傑出美國歷史女性紀念委員會成員。

這本書與過去的《瑪麗.居禮傳》大不相同,高史密斯引用很多「塵封已久」而且「取得不易」的史料,如手稿、信件、工作筆記、日記等。此外,瑪麗.居禮的第三代,海蓮娜.朗之萬-約里奧(瑪麗.居禮的孫女,也是傑出的科學家),則邀請高史密斯到法國索鎮的住所與她長談

所謂「塵封已久」,因為在1990年中期,瑪麗.居禮的女兒伊芙、孫女海蓮娜及孫子皮耶.約里奧,決定將瑪麗.居禮發表的文章、日記和工作記事本捐給法國國家圖書館。但當海蓮娜隨口帶上一句話,「這些文件經過七十五年仍有輻射時」,圖書館人員就如臨大敵了。

後來,海蓮娜和巴黎大學奧塞分校的團隊,帶著蓋格計數器(用來偵測放射性粒子的儀器,為蓋格於1928年所發明),將居禮研究院的書籍和文件,依輻射量分成三個等級,輻射最強的拿到奧塞去除輻射,兩年之後才大功告成。雖然如此,文件上仍殘留微量輻射,如有研究人員要借閱這些資料,都必須事先簽下醫療同意書。這個規定,一直到1999年才廢止。

「取得不易」則是指要取得居禮文件,需要先有介紹信。法國人偏好的習慣,是必須有手寫的介紹信。幸好,有普林斯頓頂尖的法國歷史學家達頓Robert Darnton),以及紐約公共圖書館館長拉克(Paul LeClerc)的幫忙,他們親筆寫了介紹信,才能讓高史密斯接觸到這些重要文件。

獻身科學  真相顛覆神話

瑪麗.居禮一生的成就,不只是科學上的,也是女性主義的、愛國主義的,更是和平主義的。

她一生獲得很多「第一」的記錄:她是第一位得到法國索邦大學物理系學士的女性,也是索邦大學首次任命的女教授;她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並且二度得獎的女科學家;她也是法國家科學院兩百二十四年來首度提名的女院士。她過世後六十一年,
1995420日,受到法國總統密特朗肯定她的成就,而將她的骨灰至巴黎的先賢祠。她因而成為法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因自身成就,而下葬在先賢祠的女性(與她的夫婿皮耶.居禮的骨灰放在一起)。瑪麗.居禮原籍波蘭,當時波蘭總統華勒沙也應邀出席這次的移靈大典。

瑪麗.居禮的本名為瑪麗.斯克洛多斯基。她生於波蘭華沙,當時的波蘭為俄國所統治,從小父親就灌輸她對波蘭的民族意識。她一邊以俄文求學,一邊卻又私下教導波蘭文。1903年,她第一次與丈夫皮耶.居禮,以及亨利.貝克勒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獎時,因為她是女性而備受歧視,她只能坐在台下,看著丈夫上台領獎、致詞。1911年當她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獎時,又因與一位有婦之夫的科學家--保羅.朗之萬(皮耶.居禮的學生,也是一位物理學家。)有婚外情,而遭社會輿論大加韃伐。

這本書裡,道出瑪麗.居禮一生都在為女性主義而奮鬥。在她那個時代,男性得獎,理所當然,女性若能得獎,也無法上台接受頒獎;在她那個時代,一有婚外情,沒有人會刻意譴責男性,但是大多數人都譴責女性,即使科學界亦然。

輻射傷身  科學研究奪命

透過一些關鍵性的史料,瑪麗.居禮的神話逐一被解構。瑪麗.居禮傾全力研究的輻射物「鐳」,雖然對人類的貢獻非常大,卻也對她自己與家人的身體傷害極大。

有一天,皮耶.居禮走在路上,一輛馬車疾駛而來,他閃避不及,慘遭輾斃。那年是1906
年,他四十九歲。作者芭芭拉.高史密斯經過查證瑪麗.居禮的手稿記錄,得知她先生過世之前,腿骨早已病變,常半夜劇痛,輾轉難眠,而且走路一瘸一拐,後人研究推論,可能是長期輻射,腿骨遭到破壞。輻射物「鐳」,可能就是致命殺手,可惜當時它的危害仍不為人知。

瑪麗.居禮為了科學研究,經年累月近距離接觸這些輻射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甚至冒著生命危險,載著「小居禮」(行動式 X 光設備)到處救治傷患,總共照了超過一百萬次的X光。

瑪麗.居禮六十七歲病逝。醫生說她能活到這個歲數,算是奇蹟,並判斷她的死因是「再生不良惡性貧血(白血病)……骨髓沒有反應,也許因為長期輻射而受損。」她的女兒伊蓮娜和女婿約里奧也因長期研究人造輻射,而分別死於五十九歲、五十八歲之齡。

瑪麗.居禮一家成就非凡,或許一般人會認為,她們母女之間的親子互動應該很親密,其實不然。瑪麗.居禮的兩個女兒(伊蓮娜和伊芙),擁有一對偏執於科學研究的雙親,她們的童年反而都是灰暗的、不快樂的,如果不是她們的祖父--皮耶的父親(尤金.居禮醫生)一直在旁協助的話,她們就跟孤兒沒兩樣。而這種情形,在皮耶.居禮過世後,更加明顯。她們從母親身上得到的母愛非常有限。

歷史真相不會貶抑瑪麗.居禮各方面的努力與成就,她的貢獻絕對值得世人肯定。但是當我們肯定瑪麗.居禮的成就時,卻不能盲目地把她一生的事蹟建構成一個女科學家的神話。這本書,足以提醒我們,人不可能十全十美,與其構築一個關於瑪麗.居禮的神話,不如正視真相,承認世間一切的成就必有其代價。


後記

這本書的中文版於 2006 年出版,圖書館何時購入,我不得而知。當我2009 3 月從圖書館借出這本書時,我是第一個借閱的讀者。看完這本書,我感觸很深,2009 4 月,我寫下了這篇心得的草稿。但當時因忙於其他工作,我沒有立即整理這篇文章。

2011 3 月中,日本福島發生九級強震,隨後又爆發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這件大事,我再度想起這本書裡,瑪麗.居禮的孫女海蓮娜曾經說過的一句話:「……這些文件經過七十五年仍有輻射……」

2011 6 月,我再度到圖書館借出此書。沒想到,這兩年四個月中,完全沒有其他讀者來借這本書。我覺得這本好書值得推薦,因此,我決定把這篇讀後感重新整理,並發表出來。

作為一個傳記作家,Barbara Goldsmith 的寫作方式,以及她對史實考究的認真態度,都是值得我學習之處。我深信,唯有史料解禁,才能還原歷史真相。而2011 年,是國際化學年,正好是瑪麗.居禮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一百周年。重讀這本書,意義更加深遠。


附註:
 
書名偏執的天才--女人,科學家,居禮夫人 
作者/芭芭拉.高史密斯(Barbara Goldsmith
譯者/方祖芳
出版者/時報文化出版
原文出版年代/2005
中文出版年代/20061 

 

作者芭芭拉.高史密斯(Barbara Goldsmith)網站: 

http://www.barbaragoldsmith.com/obsessive_genius__the_inner_world_of_marie_curie_37321.htm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986年519綠色行動對決台北龍山寺

文字整理/邱斐顯,《綠色年代》執行編輯
圖片提供/湯金全

資料來源:《綠色年代:台灣民主運動25年,1975~2000p.190~193


1986
年的519
,《自由時代》雜誌創辦人鄭南榕發起「五一九綠色行動」,訴求「反對台灣長期以來的戒嚴統治」。當時的黨外雜誌,紛紛報導風起雲湧的第三世界國家反獨裁的民主運動。鄭南榕認為,「菲律賓能,台灣當然也能!」


五一九綠色行動,地點訂在台北市的龍山寺。這是台灣戒嚴三十八年以來,第一次有人敢公開提出「反戒嚴」的行動訴求挑戰國民黨,並以群眾運動的方式在街頭展現。





圖片提供/江蓋世


立法委員江鵬堅擔任行動的總指揮,黨外公政會台北分會理事長陳水扁市議員擔任發言人,簡錫堦負責動員和指揮工作。來自全島各地的重要黨外人士張俊雄、尤清、陳水扁、謝長廷、黃天福、李勝雄、顏錦福、洪奇昌、邱義仁、陳光復、湯金全、黃昭輝、戴振耀、蔡有全、蕭裕珍、江蓋世、田孟淑等人群聚在龍山寺廣場,人人頭綁綠絲巾,手拿綠色抗議布條「要求解除戒嚴!」、「戒嚴就是軍事統治」。在這次活動中,黨外人士對外宣稱,要將大隊人馬帶去總統府抗議。


早上十點,黨外示威陣容擺妥,準備大步踏出龍山寺大門時,警方派出一千多名警察,將龍山寺鐵門鎖上,以警力團團圍住,不讓示威群眾越雷池一步,同時在龍山寺外圍道路,派出女警大隊與警力包圍住,將圍觀民眾阻隔於龍山寺外。


國民黨如臨大敵,附近商家停業一天,警力把龍山寺四周包圍得水泄不通,當天集結而來抗議的黨外人士,全部遭警方封鎖而被圍困在龍山寺內。這一天,主導這一場史無前例的示威行動者是鄭南榕,但是他沒有公職身份。一旦國民黨翻臉,後果將如何?沒有人知道。


隔著龍山寺鐵門,一位高階警官拉著喉嚨大喊:「今天的集會是誰負責的?請他出來一下!」當時許多黨外人士正在你看我,我看你時,立法委員江鵬堅站了出來,對著那位警官說「好啦,是!我來負責!」他踏出這一步,負責扛起示威的重責大任,擔任行動的總領隊,也為他後來的政治發展,奠下了無人可比的基礎。


當時,示威現場有兩個場景。一個是以公職人員為主,在龍山寺廣場內靜坐;另一個是少數黨工在龍山寺外走動,江蓋世與蔡有全、蕭裕珍、田孟淑(田朝明醫師的太太)一起拿著一面寫著「戒嚴就是軍事統治」的綠色長布條,卻也只能在第一層封鎖線內高喊「出頭天」,衝也衝不出去。


國民黨採取「不攻擊、不驅趕、不抓人」,只佈下天羅地網,採用警力包圍群眾的消耗戰,「黨外示威者要出去,可以,想進來,對不起,門兒都沒有。」示威群眾從白天奮戰到黑夜,從艷陽高照、汗流浹背,持續到傾盆大雨,如落湯雞一般。黨外人士不曾打過這樣的持久戰,而發起人鄭南榕事先連糧食、飲水都沒準備,後勤補給嚴重缺乏,每個人都餓得發昏。


幸好,黨外人士暱稱「袁姐」的袁嬿嬿,她圓圓胖胖的身驅擠在人群裡,賣力的將買來的一包又一包熱騰騰的饅頭、包子及土司、飲料,騰空飛過圍牆內。袁嬿嬿自掏腰包的舉動,觸動了旁觀民眾的熱情,大家爭先恐後去附近搶購食物。「空中補給」源源不斷而來,使他們能持續和國民黨抗爭,由白天支撐到黑夜。


在這一場示威活動中,江鵬堅立委充分展現其臨危不亂、指揮若定的領導能力。他和軍警不斷地溝通交涉,終於避免了原本擔心會擦槍走火的意外。歷經十二小時烈日暴雨下的抗議示威後,整個事件終於在晚上十點平安落幕。


事件結束後,江鵬堅立委擔心鄭南榕安危,堅持陪著他回到台北市錦州街家門口,讓葉菊蘭看鄭南榕到家,才敢放心回家。 

 

鄭南榕與519綠色行動

摘自江蓋世〈鄭南榕這個人〉

http://www.wretch.cc/blog/phesha0822/9128141

 

鄭南榕就拿著那份廣告稿,一邊指著,一邊對我解釋道:「政治的口號越簡短越好。五一九,就是要告訴人家 五月十九日 ;綠色,就是代表和平;行動,就是一場示威。翻成英文就是『
519Green Action
』。」
 

此後,他就把自由時代雜誌社,當作是五一九綠色行動的指揮中心,每隔一週就在雜誌上大打五一九的廣告。其實,鄭南榕正在搞一項高難度的政治運動。一來,他沒有自己的群眾組織,只能借助於新潮流的力量;再來,由於自由時代雜誌批判性極強,得罪了不少黨外的公職與山頭;再加上當時民進黨尚未成立,因此,雜誌社變成他推展五一九運動的唯一基地。
 

為了行銷綠色行動,有一天鄭南榕突然大發奇想,「希望全台灣的人民,在那一天,每個人身上繫綠絲帶,在屋頂上、樹上綁綠絲帶,讓人民用這種簡單的沉默的舉動,來表示他們的抗議。」
 

鄭南榕相信有人會跟著他這樣做,可惜我們雜誌社的同事私下聊天時,有人開玩笑說道:「頭殼壞去!誰敢在自己家門口綁綠絲帶,讓國民黨來抓?」 
 

鄭南榕敢。 五月十九日 還沒到,我們雜誌社的那些小弟,就被鄭南榕叫去,在民權東路五五○巷,整條巷子的樹上,綁滿了綠絲帶。事後想來,那條巷子,大概是當時全台灣唯一掛上綠絲帶的巷道吧。 
 

三月二十六日,美國Time雜誌香港分社主任波頓小姐(Sondra Burton)與特派員沙蕩(Donald Shapiro)兩人,來雜誌社訪問鄭南榕。他們看到雜誌社大門上綁著綠絲帶,感到很新奇。鄭南榕就對他們說:「菲律賓人民用黃絲帶來歡迎艾奎諾,我們也希望,用綠絲帶來表達人民要求解嚴的共同意願。」
 

有一天,一位朋友跟我聊起,知道我在幫鄭南榕推展五一九綠色行動,半開玩笑說道:「別傻了,五一九當天,搞不好,只有鄭南榕跟你這兩個瘋子,身上綁著綠絲帶,呆呆站在龍山寺那裡。」
 

1986519,鄭南榕所推動的「519 綠色行動」,是四十年來,直接挑戰國民黨的,最大的一場反對戒嚴示威行動。它幾乎聚集了當時所有的黨外菁英,在龍山寺熬過烈日,淋過大雨,從早上十點抗爭到晚上十點。在此之前的黨外運動,很少能夠引起國際媒體的注意。這場龍山寺的示威行動,卻讓國際媒體,如 TimeNewsweek 大幅報導。


而國內的媒體則爭相報導,尤其是《民眾日報》,把它當成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以數個版面,全面報導,因而觸怒了國民黨執政當局,並遭到停刊一週的處分。
 







雜誌圖片提供/江蓋世



(本文原載於199447《自立晚報》本土副刊,現收錄於江蓋世著《鐵窗筆墨》一書)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理大學  通識課程 民主與人權參考書目(7) 

──邱斐顯老師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理大學  通識課程 民主與人權參考書目(6) 

──邱斐顯老師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理大學  通識課程 民主與人權參考書目(5) 

──邱斐顯老師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理大學  通識課程 民主與人權參考書目(4) 

──邱斐顯老師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理大學  通識課程 民主與人權參考書目(3) 

──邱斐顯老師 

 

綠色年代上冊封面.jpg     綠色年代下冊封面.jpg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理大學  通識課程 民主與人權參考書目(2) 

──邱斐顯老師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理大學  通識課程 民主與人權參考書目(1 

──邱斐顯老師 

 

happy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